芦笛岩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 5 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芦笛岩洞深 240 米,游程 500 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 “ 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 。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 77 则。自 1959 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名字由来


芦笛岩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在光明山的南侧山腰。洞口原长有一种芦荻草,传说可以做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芦笛岩因此得名。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100万年前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变成了含有碳酸根与钙离子的溶液。当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二氧化碳溢出,钙离子就沉淀结晶,经过长年的积累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人们称赞芦笛岩是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来芦笛岩游览,芦笛岩的石壁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的墨迹,但历代都没有开发。芦笛岩于1959年开始进行勘测与建设。196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仅容一人进出,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桂县志》里, 记载了光明山,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 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芦笛岩因此得名。

神话传说


从前,芦笛岩里空空荡荡,哪来什么景致。有一年,皇帝老子做六十大寿,一道道圣旨传一下来,要全国各地送金银财宝,异兽珍奇,进贡祝寿。官老爷们借祝寿之名,向老百姓收刮一场,一时间全国各地被闹得乌烟瘴气,哭声震天。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少数民地区,更是被搅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过了不久,川、滇、黔之地的进贡队伍,陆陆续续地路过桂州府。这是支庞大的队伍,上千人的锣鼓,喇叭队在前面鸣锣开道,乐声震天,把在月宫里睡午觉的嫦娥仙子给闹醒了。她推开窗子,朝下一望,只见一条长长的队伍象长虫爬行一样往北而去,道路两旁三五成群,老百姓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叫骂,悲声动地,怨气冲天。

嫦娥不知桂林发生了什么事情;忙叫小白兔下凡去打探,自己赶紧洗漱梳装。小白兔来到桂林老人山,向牧马老人询问,老人叹了一口气,流着眼泊把事情的前前后讲了一遍,并叫小白兔快快转回月宫,请嫦娥想办法救救黎民百姓。

嫦娥听了小白兔的禀告,气的玉牙咬得格格响:"好你个皇帝老儿,害得百姓家破人亡,我定要惩罚你们!"

且说,进贡队伍到了湖南,行经湘江,入洞庭,进长江到武汉的水路;嫦娥一看,计上心来。她飞到佛憎国阿罗寺,向十八罗汉借了八万只神乌鸦,等进贡的船队航行到洞庭湖心,她长袖一拂,顿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把船只全部打翻了。八万只神乌鸦大显神通,刁起贡品,一件件送回物主手里。桂林的老百姓,知道是嫦娥做的好事,欢声雷动,感恩戴德不尽。嫦娥想,那些送贡品的狗官一向鱼肉百姓,让他们淹死,也不亏情理;至于当兵的,受人差遣,另当别论。于是又乱起了一阵狂风,把那些役兵全部送还原籍。

黔滇川桂的太守、州官得知从各家各户搜刮来的贡品又回到了物主手中,一个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更加变本加厉地派出大批官兵进行抢夺,同时杀了不少人,烧了不少房子,老百姓被害得更惨了。这些情况让嫦娥知道了,心里很不好受。

不久,五郡的进贡队伍再次集结,又准备过洞庭湖。这次官兵害怕狂风翻船,就把所有的船只用铁链连成一片。这样,再大的风暴也不管用了。

嫦娥见了,暗自好笑:我不破你的连环船也能轻取贡品,只是这么多贡品如何处理,倒成了问题,弄不好又象上次那样,老百姓可遭殃了。最后决定先施法术把官府收刮来的宝物藏到山洞里去,等一年半载,让风头过后,再把财宝退还物主。于是立即行动,一夜之间,人不知鬼不晓地将所有物品从连环船上搬到了桂林郊外。本来嫦娥想把贡品藏到七星岩里,只因常有游客进洞玩耍,感到不妥,后来东寻西觅,终于找到了桂林西北郊光明山腹中的一个大岩洞,这个洞大得能装下半边天。于是,所有财富一齐由嫦娥施法收进了光明山的岩洞中藏好。嫦娥见洞口太小,怕日子长了被灌木埋没,便在洞口附近种了几丛芦笛作记号,一切料理完毕,才回月宫去。

嫦娥为营造桂林山水,曾劳累成疾,如今又为收宝之事,忙了几天,回到月宫,不料竟然病例了,调养将近三月有余,方才好转。这天,嫦娥猛然想起将贡品退还物主之事,不等病体痊愈,便急忙赶下凡来。哪里还找得到主人!原来天上一日,等于世上一年,嫦娥在月宫养了三个多月病,人间早过去一百多个春秋了。物主之家,少说也传了三、五代人,你上哪里找去!

嫦娥悔恨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到光明山去看看。不得了,洞口已让人发现,还有十来个凶神恶煞的家丁提刀握棒、守在那里。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山下百冲村里,有个放羊娃,天天在山上放羊,无聊得很,看见山上有几丛芦笛长得特别茂盛,就去砍来做笛子吹。无意中让他发现了洞口,进去一看;尽是金银财宝,出来一讲,全村都轰动了。大伙正要挑起箩筐去装运,却给对门村的大恶霸知道了。他马上派了家丁来看守,妄想占为已有。

嫦娥心想,让这些财宝留在世上。必然是个祸害,日后不知又要惹出多少是非来,干脆把财宝化为石头,省得人们为它忘命,于是吹了一口仙气,那一洞珍宝便化成了钟乳石。如今芦笛岩里最后一景"雄狮送客",就是当年的金狮子化成的呢。




景区看点


狮岭朝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许多钟乳石组成的壮丽图景:有挺拔的山峰,有茂密的森林,还有浓阴遮天的千年古树。每当太阳初升就有成群的狮子迎着朝阳在森林里尽情地欢舞,使整个森林充满了蓬蓬勃勃的朝气。这里有一头大狮子,这是头部,这是身部,这是尾巴。它正看护着那边的一群玩耍的小狮子,这个景叫“狮岭朝霞”。这些山峰、古树、狮子都是由洞顶滴水形成的钟乳石,含有钙离子的水从裂缝中滴下来,经过上万年以至几十万年的积累,结晶成悬挂在洞顶的石钟乳;水滴到地上,形成从下往上长的石笋;经过漫长的年代,石笋和石钟乳连接起来,形成了石柱。这一类由滴水形成的钟乳石称为滴石类次生化学沉积物。中国有句成语说“水滴石穿”,在芦笛岩却是水滴石长,只要有滴水活动,钟乳石就会不停地生长。



这许多密集高大的石柱组成了芦笛岩中最壮观的石林。林中的这两根石柱真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它们一样高大.一样粗细。仔细看又能看出它们不同的地方:右边这根,看上去没有与洞顶连接,其实顶部有几根石丝已经连接起来了。左边这根“石柱”,像是已经连接了,实际上还差一点没有连接,它只不过是被一同色的石幔将柱顶给遮住了。真是“疑是相接却未接,像未相连却已连”。严格地说起来,连接起来的一根才能叫石柱,未连接的,上面叫石钟乳,下面叫石笋,不过它们都已冲破云霄,直刺青天,人们叫它们“双柱擎天”。据地质工作者研究,未连接的这根,只要还有滴水活动,总有一天也要连接起来。在桂林的岩洞中,因条件不同,钟乳石生长的速度也不一样,每一百年里有的长几毫米,有的长二三十厘米,究竟100年后它能不能连接上呢?祝大家健康长寿,100年以后再来游览。

水晶宫——这里是芦笛岩最宽阔的地方,最宽处有93米,最高处18米,大厅的左上方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宫灯,把整个大厅染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好像是神话故事里东海龙王的水晶宫。请大家到水晶宫去参观……走进这个大厅,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这里这么平整,空空荡荡,没有密集的钟乳石呢?有两个原因:第一,这里的岩层平缓。古地下湖的湖水顺着岩层溶蚀了整层岩石,留下的层面平平整整,成了这个大厅;第二,是因为这里的洞顶岩石比较完整、裂隙小,水不能渗透下来,所以钟乳石也少。洞底更显得平坦宽阔。



背景介绍


桂林没有一个溶洞有芦笛岩那么大的名气,“国宾洞”的称号令游客咋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溶洞才配得起这样的称呼呢?远在1000多年

前的唐代就有人来芦笛岩游览。自开放以来,芦笛岩曾先后接待了邓小平、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等8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曾前来参观游览。芦笛岩洞深240米,最宽处93米,最大高度18米,游览路程约500米,游览时间大约40分钟。

由来


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人们生活安定,用不着避难了,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经过勘测建设,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据说可以做成笛子,取名芦笛岩。

产生原因


芦笛岩的景观如此优美,造型又如此奇特,那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首先就要了解桂林岩溶。岩溶是英文喀斯特(karst)的音译,它来源于东欧塞尔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定义为对岩石的侵蚀及其产物。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芦笛岩的形成是经过了漫长的年代,远在三亿年前,桂林还是一片汪洋,在漫长的海洋历史中,海底沉积了一层厚而纯净的碳酸盐类,奠定了桂林岩溶(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到三迭纪末期,桂林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使桂林露出海面,成为陆地。100万年前芦笛岩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当溶解有碳酸钙的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由于水体环境(温度、压力、微生物等条件)变化,造成CO2逸出,于是水溶液中的碳酸钙就沉淀结晶出来,经过近百万年的积累,生成钟乳石、流石、石梯田等等,钟乳石则是构成洞穴美景的主要部分。洞顶上的水滴不断下落,在下落过程中,CO2进一步逸失,所以落在洞底时又会继续沉积。这样的沉积物与石钟乳点相对应,由洞底往上生长,叫做石笋(stalagmite)。石笋的形态受水滴的化学性质、溶解物质多寡、落下的距离、滴水频率、空气流动情况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因此其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石笋的内部结构和石钟乳不一样,它没有中心孔道,呈叠帽状,一层一层往上长,下部年老,上部年轻。石笋的顶部是圆的,当水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时,则形成平顶状,高度继续增大,最后变成顶部中凹的滴杯状。石笋和石钟乳连接起来便形成石柱(column)。如果滴水量增加,变成片状流动的水,就会形成石瀑布、石幔、石旗一类形态。由此可见,由于天然水的溶解作用形成洞穴和天然水的沉淀作用形成灰华及婀娜多姿的钟乳石,主要是水中CO2的溶解-释放系统平衡作用的结果。中国有句成语“水滴石穿”,但芦笛岩却是水滴石长,一旦滴水停止,钟乳石的生长也就停止了。由于芦笛岩的裂缝较大而多,含钙的岩溶地下水丰富,含杂质少,钟乳石堆积物沉淀结晶迅速,而且洞口窄小,通风微弱,风化作用进行缓慢,因此岩洞内钟乳石堆积物规模巨大,气势雄伟,色彩鲜艳。在地表、空气中,有无太阳的照射,温度的升降非常敏感。在巨厚的岩层和山体中,冷热变化的传递就要缓慢得多;而在岩层和山体深处,几乎不受地表气温频繁变化的影响。石灰岩山体内的溶洞,有点像是一个保温瓶,“体温”稳定,其气温普遍相当于当地的多年平均气温。桂林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9度,因此,在岩洞内会感到“冬暖夏凉”。桂林无山不岩,最奇者唯有芦笛岩。芦笛岩正处妙龄,风华盖世,仪态万千,光彩照人,气韵如仙,独具富丽绚烂的审美特征。芦笛岩诸景意和神接,自成境界,虽繁多而统一。再加上首景“狮岭朝霞”,末景“雄师送客”,首尾呼应,前后一贯。正中,“水晶宫”诸景荟萃,宽阔高远,遂为重点,显得主次分明,从而达到了丰富而统一。

主要景观


洞外


芦笛景区由桂林市最高的山峰——候山和最美的溶洞——芦笛岩以及桃花江、芳莲池等水体水景组成,群峰环 抱,碧水长流山下芳莲池碧波荡漾,岸 柳婆娑,桃花盛开,加上造型别致的水榭、漂浮水面的“睡莲”、以及架连光明山与芳莲岭的天桥,与芦笛岩洞交相辉映,天然成趣,是人们春游渡假、休闲、登临的最佳去处。

洞内


洞内天然形成密集的钟乳石,它们的线条丰富流畅,有雄伟广阔之势。加以灯光陪衬。创造出各种意境,使罗列疏密有致的石柱、石笋、石钟乳、石旗、石幔成为一件件艺术品,给人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整个岩洞恰似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如充满生机的“狮岭朝霞”,气势磅礴的“高峡飞瀑”,歌颂高洁气质的“塔松傲雪”,广阔宏大的“原始大森林”,如梦如幻的“水晶宫”,幽静别致的“幽境听笛”,以及与实物极相似的雪人、瓜菜、鲤鱼、海螺等等。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形态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园林工作者赋予它的色彩美和意境美,仿佛置身于一座艺术殿堂。尤其以“水晶宫”最为出色。水晶宫是芦笛岩洞中最宽阔的地方,水晶宫的空间大小正好演奏和欣赏室内乐,不需要任何音响设备就可以达到音乐厅的效果。密闭的空间,不规则的石壁,是声音恰到好处地反射的最佳条件。乐音清晰,柔美,几乎不衰减的传送,把室内乐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她优美的环境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空间,既幽幻,又耐人寻味,对音乐欣赏是一种提升和渲染。令人凝神怡致地去领会音乐的内涵,进入音乐的绝妙境界中,浑然忘却都市之喧嚣、心中之尘事,是热爱音乐的人们向往的天堂。


桃花江景点


前往芦笛景区,大都乘车沿着桃花江畔走。桃花江,古名阳江,源于桂林市西北灵川县思磨山及维罗岭,流经临桂、灵川入桂林,原在雉山汇入漓江,明代在象山开挖城壕,导入漓江,全长约25公里。桃花江形成年代约一两万年前。当时江面较宽,流量较大,后来气候变冷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地面抬升,河道狭窄,大弯数十个,小弯数百个。在桂林地段的河道是一个大“S”形和两个小“S”形,如绿色飘带环绕与桂北溶盆地之中。桃花江流经的都是石灰岩地区,江水清澈,飞鸾桥至胜利桥一带,水流平缓,明净如镜夹岸峰林,影落水中。桃花江两岸,夹竹桃如火,田园如秀,芙蓉山,中隐山、狮山、青秀山、甲山耸立。秋天月夜景色更美,“阳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颇具特色的一景。有赞桃花江:“不似漓江,胜似漓江。”

飞鸾桥景点


进入芦笛景区首先见到的就是一座端庄古朴的石桥—飞鸾桥。飞鸾桥又名飞龙桥,位于桃花江与芦笛路相交处。临桂县志载,宋绍定年间(1228-1233)建有5孔石桥,称飞龙桥。明清均重修。雍正6年(1728年)邕人于必胜等捐资修建,有碑记。1941年秋毁于战火。1944年地方人士募得糙米400余担,重修成木板面桥。开发芦笛岩后,于1964年改建成3孔石拱桥,1967年4月建成,同年5月验收通车,当时称“工农桥”。

桥长62.4米,宽10.5米,桥拱用青黑石灰岩石镶砌,拱西端有14个小拱,以减缓洪流冲击及上部压力;桥面铺沥青,有钢骨混凝土栏杆,设8灯柱。桥体坚实稳重,端庄古朴。飞鸾桥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在桃花江边,有一个村子叫萧家村,村前有一道堤坝,这是一条过江大道。每年春潮到来时,堤坝总是要被潮水淹没,人们就过不了河。要是能在桃花江上砌一座石桥那有多好!人们都这么想。于是,他们立即开山取石,选定桥基地点。石匠沿着河岸来回走了走,就在堤坝稍上一点的地方定了位。开工那一天,人们先杀鸡祭鲁班,后用鸡血奠基。鸡刚刚杀了一半,公鸡忽然朝北飞了起来,脖子上还滴着血。它飞呀飞呀,一下字全身羽毛变成了漂亮的五彩色了,闪闪发光,尾巴越拖越长。约莫飞了一里路光景,终于落了下来,最后人们在河边找到了它。仔细一看,它已不再是原来那只公鸡,而变成了一只漂亮的鸾鸟。大家十分惊奇,弄不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老石匠说:“这个鸾鸟莫不是鲁班派来的,桥基得砌在这里!”这时鸾鸟突然扇起翅膀,直往南天飞去,尾巴后面,拖着一片五光十色的彩云。后来,石匠就在飞鸾桥落地的地方砌桥。这座桥建成后,人们叫它做飞鸾桥。


芦笛岩 - 壁书文化


芦笛岩、大岩不仅以奇异峻美的景致闻名,而且洞府内有不少前人的墨笔题字。对这些古代墨迹,人们称它为“壁书”。芦笛岩壁书共有七十七则,其中唐代五则,宋代十一则,元代一则,明代四则,民国四则,年代无考者五十二则。大岩壁书共有九十三则,其中宋代一则,明代七十一则,清代八则,民国一则,年代无考者十二则。由此可以看出,两洞壁书在年代分布上,有年可考的,芦笛岩以唐宋为多、明代较少,清代没有;而大岩则以明代为最多,清代次之,唐代、元代没有,宋代仅一件。由于芦笛岩壁书剥蚀严重,大岩壁书比较清晰可认,因此两洞壁书在年代无考的数量上,又以芦笛岩较多,大岩较少。就作者和内容来说,芦笛岩壁书有不少是文人、僧侣和游览者的题名、题诗,作者来自全国各地;而大岩壁书则多为当地入岩者的纪事。此外,从大岩壁书的用语通俗、行文不顺,以及错字、别字和书写之劣来看,它似乎多为粗识文字者的手笔。两洞壁书的不同之处,说明芦笛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览胜地,大岩则是明清时期当地群众的避难场所。 芦笛岩壁书最早见于唐贞元六年(790年)洛阳寿武、陈臬、颜证、王溆等四人题名。以上四人,颜证曾为桂州刺史,王溆于同年与僧人道树在虞山韶音洞有题名石刻。此外,芦笛岩唐代墨迹尚有: “柳正则、柳存让、僧志达,元和元年二月十四日同游。”“无等、僧怀信、无业、惟则、文书、惟亮,元和十二年九月三日同游记。”“元和十五年,僧昼、道臻。”



壁书中的元和元年为公元八佰零六年,元和十二年为八佰一十七年,元和十五年为八佰二十年。怀信等人的题名虽然部分已经蚀没了,但从他们在南溪山元岩的题名可以得到左证。怀信、无等、无业、惟则及僧昼等人是唐代著名的和尚,《高僧传》里载有他们的生平事迹。这几批僧人结伴游桂,反映了当年桂林佛教的盛行,因而这些题笔文字是研究唐代佛教传播和桂林历史的有用资料。

在芦笛岩壁书中,保存比较完整、比较清晰是明代靖江王府采山队的题名,是一件为人注重的文物。题笔写道:“靖江王府敬差内官典宝周禧、郭宝、孟祥带领旗校人匠王茂祥、张文辉等数人十人采山至此,同游。丁丑岁仲夏月十有六日记。”

这则壁书高50厘米,宽58厘米,字径6厘米,反映王府在营建藩邸、陵墓时曾到此选材取石。据考证,靖江庄简王陵的陵门,金水桥等使用的带红纹石材即取自光明山。反映了当年靖江王为营建华丽的府第和陵墓大肆滥用人力物力的情况。它是封建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罪恶证据。

文学作品


高阳台 芦笛岩仙境

于双林

狮岭朝霞,峰峦挂瀑,堪惊鬼斧神工。白雪堆人,憨对翠柏苍松。蘑菇瓜果山坡缀,望蓬莱,老叟怀童。沐流光,鸟语花香,宝塔盘龙。

农家小院多情趣,挂菠萝玉米,孙倚田翁。镜照蜈蚣,钟乳双柱擎空。横扫水怪骑螺蚌,美猴王,大闹龙宫。笛声幽,袅袅余音,醉与仙同。

(此帖子内容资源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

没有评论:

Blogger 提供支持.